当前位置: 首页> 书香政协> 学习交流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助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发布时间:2024-12-20 18:26:25     阅读次数:18

【核心阅读】920,在省政协十三届四次常委会议上,围绕“壮大资源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主题,开展了大会发言。省政协常委、临沧市政协主席李银峰同志参加会议,并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助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题作大会书面交流,围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了三点建议:一要在资源聚集的产业园区布局供需对接的新型研发机构;二要支持稀缺资源型企业建设高效开发技术创新基地;三要支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快成果转化落地。该建议引起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关注,并现场回应关切。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助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云南经济社会正处于向资源要效益、向科技要动力的快速发展历史机遇期,但是科技创新基础弱、底子薄的现状还没有彻底改变,科技创新成果不好转化、没有地方转化、没钱转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关键在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此,提三点建议:

一要在资源聚集的产业园区布局供需对接的新型研发机构。各创新主体之间产学研合作信息不对称、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人才聚集难以有效匹配,是制约科技成果有效就地转化的重要因素。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仅仅是发在期刊上、摆在实验室、锁在柜子里,企业“用不上”、问题难解决,研发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两张皮”。应该着力搭建供需对接平台,解决供需矛盾、畅通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及应用。比如,云南凤庆产业园区成立云南省木本油料(核桃)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院,按市场化方式运营,建立以市场消费、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反向研发和“揭榜挂帅”机制,对接国内2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6个专家工作站入驻园区,吸纳13位院士专家参与科技研究,81项创新成果实现就地转化,成为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了核桃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建议省级层面在此类高原特色农业资源聚集的产业园区,以全产业链思维布局新型研发机构,支持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协同创新联盟,打造集交流互动、人才培育、资源汇集、信息共享的“政用产学研”一体化综合平台,携手攻关“卡脖子”技术,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促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二要支持稀缺资源型企业建设高效开发技术创新基地。我省国家战略性稀有矿产资源丰富,但稀缺资源型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突出存在资源综合利用率、产业链延伸度、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等问题。应该着力扶持这类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壮大成为“链主”。比如,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国内首家锗业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建联合实验室,组建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入驻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材料研发,连续突破相关技术鸿沟,成长为我国锗行业的领跑者。建议省级层面对类似稀缺资源加工型企业给予政策性帮扶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计划立项中的“出题者”作用,吸引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建立科技成果小试、中试、概念验证平台,创建高效开发技术创新基地,完善与科研院所的灵活合作机制和对企业的奖励机制,推动研发国家急需系列新产品,以科技转化的实际成果赢得国际话语权和产品定价权。

三要支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快成果转化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投入资金大、周期长、风险高,是制约高效转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初创期,无力负担巨额的资金投入。应该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积极用好市场经济中各类资本的资源配置属性,吸引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加入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行列,为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建议省级层面应积极鼓励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聚焦优势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发展,遴选有潜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由国有资金进行首轮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多轮投资,加快成果转化落地速度。对项目转化过程中发生的贷款利息、担保费、保险费及风险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酬金政策,保证科研人员收益,更大限度激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内生动力。

 

(本文执笔:施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