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2022年1月21日,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省政协常委、市政协主席李银峰同志作了《赋能基层治理 政协大有可为——政协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的大会交流发言,从延伸触角、培育典型、汇聚合力三个方面提出了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路,得到与会同志一致好评。文章紧扣省委决策部署,阐明了在政协工作中如何推行一线工作法、项目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准确定位政协职能角色,论述了如何发挥“协商在基层”、“双助推”、“委员工作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融入”思路和“嵌入”理念是文章的两大特点:“融入”即随时把政协工作置于党委的决策部署之中加以谋划思考;“嵌入”即坚持把政协履职的方式和手段向一线延伸,在基层工作中找到位置、发挥作用。
赋能基层治理 政协大有可为
——政协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
(2022年1月21日)
李银峰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全省政协系统要落实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在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上发挥优势、展现作为。
一、以“协商在基层”为新渠道,推行一线工作法,延伸参治触角
“协商在基层”是政协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渠道。要推行一线工作法,畅通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和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一是把协商体系嵌入基层治理。与组织、民政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指导意见》,搭建起多元主体参与和各类协商融合的基层协商民主“互动平台”,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二是把协商力量融入基层治理。坚持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建立基层履职实践基地,组织政协机关干部到基层开展蹲点调研、参与协商议事、反映社情民意,进一步把协商力量融入基层治理。三是把协商理念植入基层治理。组织省市县政协委员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基层协商民主培训基地,以召开协商议事会议、开展协商民主培训等方式,培育“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协商文化,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厚植政治基础、社会基础。
二、以“双助推”行动为主抓手,推行典型引路法,培育参治典型
“双助推”行动是政协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抓手。要推行典型引路法,引领三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全面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一是以“五项助推”培育政协组织参治典型。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和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落实省市级政协指导县(区)、挂包乡镇(街道)责任,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五项助推”先进典型,激励各级政协在助力“五大振兴”上取得更大成效。二是以“十件实事”打造政协委员参治示范。注重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等优势,鼓励各级政协委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出智,形成一批办“十件实事”的先进典型,引领全体政协委员积极担当起参与基层治理的社会责任。
三、以“委员工作室”为好平台,推行项目工作法,汇聚参治合力
委员工作室是政协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好平台。要推行项目工作法,把政协经常性工作延伸到基层,形成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合力。一是以社情民意工作站汇集治理需求。利用村(社区)社情民意工作站这一平台,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方式、定人员”的“四定”原则,召开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座谈会,开展社情民意调查活动,广泛汇集基层治理中的群众愿望诉求,在群众与委员、政协组织与党政部门之间架起一座社情民意的“连心桥”。二是靠委员工作室反映治理难题。通过乡镇(街道)委员工作室,定期研判和反映基层治理中的困难问题,积极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引导预期、化解矛盾的工作,把委员工作室建成联系群众的新纽带。三是用提案工作生成治理项目。把提案工作与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工作站有机融合起来,对事关群众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基层社会治理诉求,通过提案渠道生成和落实一批基层治理项目,使提案工作成为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
(本文执笔:罗应华,审稿:字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