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三个体系”建设
讲好“三好”边疆治理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加快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以下简称“三个体系”)。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中国自主的边疆学体系正处于加快构建阶段。
临沧“三好”建设的生动历史和实践为“三个体系”建设提供了鲜活素材。例如:在史料体系方面,《卡瓦十七王告祖国同胞书》情真意切地倾诉“窃我卡瓦山17王地……,自昔远祖,世受中国册封,固守边疆,迄今数百年,世及弗替”,面对英殖民者的悍然入侵,他们砍指誓决:“誓断头颅,不失守土之责,誓洒热血,不作英殖之奴。虽剩一枪一弹一妇一孺,身可碎而心不可渝也”,气壮山河地捍卫祖国和民族的尊严。目前,史学界已经把它提升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宣言书的高度加以研究和阐释。在话语体系方面,我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好”嘱托,“三个心向”实践、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协商活动成绩斐然,形成了一系列在“五个认同”“四个与共”引领下具有临沧辨识度的政策话语、社会话语,实现了理论话语生活化、政策话语大众化,话语生产和话语实践的良性互动。同时,临沧在“三好”建设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中不断强化命运共同体,为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依据,产生了“九老九代不丢伴”“傣族让坝,佤族让山”“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既存化概念和本土化理念,得到中央、省委的认可,其他边疆地区的高度认同,受到《求是》杂志和有关院校、研究团队的关注,成为理论建设的丰厚资源。
与此同时,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边疆治理史料挖掘整理、话语传达提炼、理论学习研讨方面,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加强。一是史料普查,征集和利用不充分。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复制件,我们还没有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在市内重要展馆陈列;又如:清光绪帝对沧源黄果事件朱批奏折、班洪总管关防印等重要史料和文物,我们还未归集研究,导致临沧历史地位凸显不够。二是有话说不出。临沧“三好”实践的政策体系归纳整理不够系统,市内高质量的论文及研究报告较少,民族工作、边疆治理方面的书籍出版困难重重。三是理论关注度不高。临沧鲜活的民族团结故事、边疆治理的案例进入权威边疆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的学术视野较少。
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史由证来”。文物管理、史志、档案、社会科学等相关部门全面搜集反映临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边疆治理的史料,建立包括文献、文字、符号、遗迹、文物和影像的综合史料库,加强对史料的研究和阐释,把史料体现出的临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和增强共同性的思想观念研究透彻、阐释出来。二是讲好临沧故事。深化“三好”建设实践,形成一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临沧实践,提升临沧话语影响力。三是助力“史论结合”。加强与边疆治理研究机构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交流合作,借船出海、借鸡生蛋,解决自身研究能力薄弱、成果出口不畅的困难和问题,让更多临沧实践、临沧故事进入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视野,增强临沧辨识度,让临沧更好成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首倡地、“三好”边疆治理的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