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香政协> 文史资料
讲好临沧故事|从赤脚医生到县级领导的赵丽萍
发布时间:2024-12-15 20:00:00     来源:《临沧优秀巾帼人物——临沧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 阅读次数:16

                                           从赤脚医生到县级领导的赵丽萍

赵丽萍是勤劳、聪颖、好学、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佤族妇女代表,是经过党培养而茁壮成长的沧源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典型。

图片

尽职尽责的赤脚医生

赵丽萍,佤族,佤名:安木娜,于1953年出生在沧源县岩帅镇黄果村。由于兄弟姊妹多、家庭困难,1965年跟随叔父到勐董镇坝卡大队芒黑生产队定居。赵丽萍从小聪颖、勤劳、能干、好学,高小刚毕业,就被选送到626部队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回来后就担任大队赤脚医生。在担任赤脚医生期间,她虽然年轻、缺乏经验,但她有一颗为群众服务的热情和执着,边学边干,不怕吃苦,积极为群众防病治病,既坐诊看病,又巡回寨子为群众送医送药。有一次,一位群众深夜发病,且病情严重,若不及时送县医院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但县医院离寨子有五、六公里路,又是深更半夜,群众迷信怕鬼,许多男人都不敢去,她只好找来一辆小推车、硬拉一位小伙子陪同,连夜把病人送到县医院。经过几天的治疗,病情得到了好转。她不怕吃苦、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得到了群众的赞誉,她对全村防病治病的成绩得到了群众的认可,197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片

当选为副大队长

由于赵丽萍在担任大队赤脚医生期间成绩突出,各级领导看准她是个好苗子,入党后于1973年被选为坝卡大队副大队长。上任以后,她发挥女人善于操持家务的优势,发挥自己聪颖、勤劳、能干、好学的特点,从做好小事来锻炼自己。她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农村工作的基本知识,认真做好大队部的内部业务;她天天清理办公室,使办公室整齐规范;她天天打扫环境卫生,保证了大队部周围环境卫生的整洁;她热情接待来往人员,如:为驻村工作队沏茶、煮饭等。有一次,地、县工作队进驻他们村,看到她年轻、勤快、能干,高度评价,工作队队长对她说:小赵,你年轻、勤快、能干,是个好苗子,有前途,我要保送你去学习深造。就这样,赵丽萍这棵好苗子终于被发现了。不久,赵丽萍被保送到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读书。

图片1987 年县级“五好”家庭、“三八”红旗手合影

任职最长的妇联主任

1973年7月,赵丽萍还没有从云南民族学院毕业,就被选为沧源县妇联主任;1974年毕业回来后,就直接到沧源县妇联报到工作,直到1995年10月,成了沧源县任职最长的妇联主任。在任职的20多年里,她积极学习,努力工作,为妇联事业的发展,为边疆妇女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地区妇联编写的《临沧地区妇女运动史料》称她是“佤山扶贫帮困带头人”。

致力于健全妇女组织。赵丽萍就职的七十年代初,正值妇女组织的整顿、恢复时期。因此,为了尽快恢复建立各级妇女组织,进一步搞好全县的妇女工作,她按照地区妇联第一次代表大会精神要求,从全县妇女组织的整顿、恢复着手。为了了解情况、掌握全县妇女组织的状况,她克服妇联人少事多等困难,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全县所有的公社和大队,边调查、边宣传、边整顿、边组建。经过艰苦细致的整顿和恢复工作,终于恢复建立了各级妇女组织。据《沧源县志》记载,通过整顿、恢复,全县93个大队建立了妇委会,687个生产队建立了妇代小组。各级妇女组织的恢复建立和健全,为提高妇女工作水平提供了组织保障。

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赵丽萍十分重视妇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她利用妇联主任和县委常委的身份,积极向县委提出方案,推荐人选,她亲自带领县委领导和有关部门到芒卡农中考察赵家碧同志。经她关心、推荐后,多数人进入了县级领导班子,有的成了厅级领导。她积极贯彻落实地区妇联《关于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加强村级妇女组织建设的意见》,积极建议县委在每个大队(现行政村)配备妇女副大队长,得到了县委的采纳,直到现在都沿袭这一做法,每个村“两委”都配备一名副职(副支书或副村长),确保了妇女能参政议政。

图片

致力于妇女维权问题。为了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实现男女平等,她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报告》,她深入宣传全国、省、地区妇女组织有关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纲要》《规划》《计划》,深入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督促实行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她还积极配合妇幼保健站、防疫站、计划生育办等部门宣传妇女保健知识,积极培训新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八十年代,坚持每年举行新法接生培训2期,每期80人左右,做到了每个自然村有一至二名新法接生员,确保了妇女的身心健康,确保了婴幼儿的成活率和健康成长。

致力于妇女素质的提高。为了提高全县妇女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她带领全县妇女开展“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巾帼建功”等活动,并创办经济实体为妇女做发展产业示范。在开展“双学双比”活动中,县妇联举办了制作咸菜、馒头、包子、豆腐和缝纫、粮食(食料)加工、种植、养殖、采摘等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中,她能教的就亲自当教员,不能教的就外请教员来教。如1990年和1991年在和平村举行甘蔗种植培训时,她亲自跳进种植沟为大家做示范,教妇女如何摆放蔗种,特别嘱咐摆放蔗种时甘蔗眼要朝上,才好发芽。通过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妇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许多妇女掌握了一至二门实用技术,为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开展“双学双比”活动中,她还教妇女群众学会做生意,注重培养他们的商品意识。如:勐董镇的周洪福(原勐董办事处支书)媳妇……、勐省村五社小娥等,首先是教会她们做米干,之后又教他们学会卖米干。直到现在,这些人一直还做米干生意,并通过做生意实现了脱贫致富。

赵丽萍还为推广节柴节煤改灶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她亲自设计平板灶,她设计的平板灶构图简单,节柴率达60%以上;她亲自带领妇联的同志到勐董镇勐董办事处开展试点工作,仅在勐董办事处就举办技术培训20次,培训技术骨干190名,使全办事处9个自然村都有了自己的技术员。经过努力,全办事处461户农民进行了节能改灶,占办事处总户数的92%。节能改灶既节约柴禾、保护森林,又大大解放了妇女的劳动强度。目前,在山区农村都普遍使用节柴节煤灶,勐董办事处傣族群众称赵丽萍为“节能改灶好妈妈”。

图片

《沧源县志》记载:“自1977年开始,各级妇女组织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共举办妇幼卫生知识、改进生活方式、缝纫技术、新法接生、快速养猪法、节能改灶、茶叶采摘、杂交稻和杂交玉米种植、化肥农药使用、油菜移栽等19门实用技术培训633次,参加妇女43177人次”;“1989年组织妇女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有12820名妇女参赛,占应参赛妇女的64%”。

赵丽萍深有体会地说:从事妇女工作二十多年,我觉得群众最喜欢的工作是新法接生和实用技术的推广。

重视政协的联络工作

1995年10月,赵丽萍当选为政协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员会副主席,分管民族宗教工作。她依照政协章程认真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她利用好政协的平台继续建言妇女干部培养、妇女素质提高和妇女脱贫致富等问题;她认真学习统战理论、政协知识和民族宗教知识,加强与民族上层、宗教人士的联系,帮助他们落实政治、经济待遇,做好团结群众、凝聚人心的工作;她加强与缅甸佤邦的联系与交流,为实行对外开放牵线搭桥。任副主席的7年多,为沧源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赵丽萍开展妇女工作二十多年,为沧源妇女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工作实绩,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她先后担任中共沧源县委第四、五、六届委员,第六、八届常委;云南省妇联第四、五、六、七届执委;沧源县政协副主席等职。1992年被地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获省级“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1995年,被国家人事部、全国妇联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国家计划委员会、农业部表彰为推广农村“节柴节煤”先进工作者。

2003年6月,赵丽萍光荣退休后,除参加退休老干部活动外,她精心照料孙男孙女,如接送他们上学、为他们煮饭等,在服务子孙后代中享受天伦之乐。

 (李明富陈世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