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人民的好女儿李章妹
李章妹,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大文乡户那村委会户那村人,中专文化,中共党员,原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
跟着土改工作队走出拉祜山寨,成为双江县最早参加工作的拉祜族女干部
1955年2月起,双江在全县40个乡的38乡中,分两批进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南协、勐峨两个佤族聚居乡不进行土地改革,而是采取逐步办合作社的方法直接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经过土地革命,农村普遍建党、建团,发展党员51名(其中,女党员6名),团员281名(其中,女团员17名),各乡都召开了妇女代表会,建立了妇代会,选举了妇女委员会,李章妹成为其中的一员。1955年土改中李章妹加入共青团,当选为户那乡妇女主任,开始参与组织青年、妇女、儿童学习文化、唱歌、跳舞、站岗、放哨等工作,年轻、能干、有思想、有活力的优秀品质得到认可。
1956年1月,土改工作队队员李绍光(地委下派工作队员)、杨忠德(双江县团委书记)两位同志到户那村作动员,动员李章妹到县城参加会计培训班,学文化,办合作社当会计员,但由于家人不同意,李章妹瞒着父母,告诉家人当天要组织青年、妇女打扫村寨环境卫生,家人出工后,18岁的李章妹同同村女孩罗维英一起相约走出了生她养她的拉祜山寨户那村。
来到县城后,李章妹分配到团县委工作,并派去省团校学习半年,罗维英派到地委文化班学习,留在地妇联工作,成为双江县最早参加工作的拉祜族女干部,1966年,双江县有5名副科级以上女干部,时任团县委副书记的李章妹是其中之一。
艰难曲折中成长,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人民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妇女,在走出拉祜山寨前李章妹没有上过一天学,不识一个字。参加工作后,随着时代的波折,李章妹个人的工作经历也有一些波折,但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组织上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云南团校第七班同学合影 第三排左一李章妹
1956年1月参加工作就被送到省团校参加学习半年,1957年一年在省民族学院政治部学习,学习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1962年又派到云南民族学院学习一年,上半年在政治部学习政策,下半年在文化部学习文化,1982年再派到云南民族学院学习一年,从个人角度讲是真正学习文化的一年,1988年到省委党校学习半年,另外,根据各个时期的形势和工作需要,多次派到地委党校、县委党校学习。1959年国庆节,李章妹作为临沧地区3个代表之一,以少数民族观礼团成员的身份到北京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庆典。10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少数民族观礼团成员,毛泽东主席与李章妹握手,问李章妹是哪个省的?是哪个民族?李章妹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过后时任省委副书记谢富志团长批评李章妹为什么不答复主席的问话?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的少数民族观礼团成员的这些活动被收录在纪录片《欢天喜地》中。参加完在北京的国庆十周年庆典后,少数民族观礼团成员到武汉、上海、浙江、河南、河北、四川等省(市)参观学习。
李章妹1956年1月到双江县团委工作,并派到省团校学习半年,1957年整年在云南民族学院学习,1958年参加省委民族工作队到沧源工作,参加剿匪,稳定边疆,上半年在糯良乡,下半年在勐省镇,12月份返回双江。1960年4月~1961年3月任太平联社(现大文乡)副社长,1961年3月~1964年7月任太平区(现大文乡)副区长,1964年7月~1966年5月任团县委副书记,1966年7月~1967年3月任团县委书记,1966年10月当选中共双江县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文革期间,时任县委常委、团县委书记的李章妹作为当权派受造反派管制,开始在县委食堂养猪、种地,同县长、书记等领导一起挨批斗、游街,1968年8月~1969年1月在双江“五七”干校学习,1969年2月在双江县革命委员会工作。1970年调红卫区(现忙糯乡)抓知青工作,管理、服务上海知青,1971~1972年任大文革委会户那大队党支部书记,1973~1978年8月任大文公社党委组织委员,1978年8月~1981年5月任双江县茶厂副厂长,厂长抓生产,她分管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1981年6月~1984年5月当选为副县长,分管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政法工作和民政工作,1984年5月~1993年4月任县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1993年8月退休,享受正处级待遇。
不辱使命,倾情履职,成为临沧市最早进入副处级岗位的拉祜族女干部
1981年6月,双江召开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县人民政府。大会选举布朗族干部刀有明任县长,选举拉祜族女干部李章妹、佤族干部魏学成任副县长,李章妹成为临沧市最早进入副处级的拉祜族女干部。
1956年1月至1993年4月,回顾自己近40年的工作历程,李章妹说她尽心尽力工作,对自己比较满意,能上能下,不管在农村、乡镇、企业、机关,自己都努力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做青年、妇女工作时,组织青年、妇女开展包谷人工授粉等科技培训,种青年试验田,办识字班,组织青年、妇女上夜校,学文化,定期组织打扫村寨环境卫生,改善卫生条件。抓知青工作时,帮助知青入住到生产队,安排指导生产生活,教育他们积极参与生产,争取工分,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如师长如父母一般关心支持他们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中。当乡镇干部时,乡镇人少事多,身兼多职,在大文区当副区长时还兼任乡团委书记、妇联主席、组织干事和乡支部书记等工作。到企业,厂长分管主抓生产,后勤保障等其他工作由李章妹分管,事无巨细,服务员工,服务企业。1981年当选副县长,分管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政法工作和民政工作,当时没有政法委,又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从禁锢中解放出来,综治维稳工作压力很大,协调政法部门工作非常艰难,重案、难案都要由副县长牵头开协调会,民政工作面广量多。担任三届县政协副主席,李章妹分管提案委工作,协助“一把手”,指导并参与抓好分管委室工作,出席会议、参与调研、组织视察、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关注民生、走访委员等,同时,协助县委、政府抓中心工作,抓经济建设,推广种小麦、种油菜都取得了成功,抓茶叶的种植发展、加工、提质增效工作,培养种植、养殖、加工专业户。县政协挂钩勐库镇那蕉村,李章妹先后有四、五年时间在那蕉村工作,后政协挂钩点又转到大文乡户那村,李章妹又经常在户那村工作,一直到退休。
因为能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人民,李章妹收获了较高的政治荣誉,1955年入团,1956年1月参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当选为双江县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当选为中共双江县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981年1984年当选为第七届双江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双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83年至1988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至1993年任云南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993年4月云南省政协授予李章妹政协工作贡献荣誉证书,并光荣退休,1996年9月30日,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李章妹解放边疆建设边疆荣誉证书,表彰其在解放边疆建设边疆工作中作出的贡献。
利用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政协委员会等身份积极参政议政,为双江县改为双江自治县建言献策
多次受派到云南民族学院和各级党校学习文化知识和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李章妹对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有深刻的理解,1957年在云南民族学院政治部学习时就提出成立双江自治县的想法,学员辩论时,有的学员提出反对意见,说这是地方民族主义,1981年当选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后,李章妹提出成立双江自治县,也受到了当时县上部分领导的反对,说成立自治县是少数民族争官当,争当县长等,但得到了时任县委书记崔石则、县长刀有明的积极支持。1983年,李章妹和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长李光华被选举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他)们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代会,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研究所反映要求成立双江自治县,得到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省人大主任刘明辉、省人大副主任李桂英等领导的支持,形成议案上报中央。先是提交了《澜沧、西盟、孟连、沧源、耿马、双江六个县组建成立拉祜族佤族自治州,州府设在上允或双江的议案》,得到了其他五个县的积极响应,向双江提供了各县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相关情况,但由于涉及两个地区的工作,答复不便于组建。后又提交了《成立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议案》,得到了批复成立。
1984年全县拉祜族2582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2%;佤族10007人,占7.8%;布朗族9509人,占7.4%;傣族6685人,占5.3%。当年以上4种少数民族人口共520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0.68%,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约占2%。在云南省内,拉祜族、佤族、傣族3种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其他地州已成立,双江成立只有一个民族为自治主体的民族自治县,从县内到县外都不能体现双江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反映双江各民族的意愿和双江多民族的特点。从全国来说,还没有一个以布朗族为自治主体的民族自治县,这样就确定成立以4种自治民族各自的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双江自治县县名,县名称谓准确定位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县名数字长达l5字,为全国之仅有。体现了双江各少数民族平等、团结,民族融合的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工作政策。
1984年,中共双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向云南省人民政府呈报成立双江自治县的报告。国家民委、省人民政府派出调查组到双江,召开各民族干部座谈会,在4个自治民族排列顺序等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后,由省人民政府于12月28日转报国务院。1985年6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85)国函字88号《关于云南省设立双江等八个自治县的批复》获准,“撤销双江县设立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原双江县的行政区域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985年12月30日,在县城勐勐召开有1.5万人参加的自治县成立庆典大会,国家民委、中共云南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临沧地委、临沧地区行政公署及周边邻县派出祝贺团前来祝贺。会议历时三天,开得成功,盛况空前,各民族载歌载舞,喜庆万分。
撤销双江县设立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李章妹做了大量的协调汇报工作,也承受了来自各方面不小的压力,当时临沧市有个厅级干部找李章妹谈话,说她胆子太大,把临沧3个边疆县划出去,临沧怎么办?多年后,该领导到省直部门工作,见到李章妹又表扬她提出的议案是对的。可以说,李章妹在成立双江自治县的工作中付出了艰辛的汗水,虽然受到不少领导的批评和反对,也得到了不少领导的支持,她自己也坚信,她提出的议案是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民族自治解决的不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1988年至1993年担任云南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期间,李章妹也多次参与提交提案,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其中,《关于关注医德滑坡问题的提案》得到了省政协的关注,派出调研组到双江进行调研,给予回应。与省人大代表俸国兴一起到省民委等单位反映帮助双江傣族群众解决重建双江白象寺问题,经过多方努力,1990年代双江白象寺得以重建,作为双江傣族人民的总佛寺,至今仍然发挥着团结凝聚双江傣族人民的重要作用,每年的泼水节,双江坝上的傣族人民都要打鼓进城到总佛寺白象寺拜年、联欢。
远方的爱情和平平淡淡的婚姻生活
从一个不识一字的拉祜族女青年成长为临沧市第一个副处级的拉祜族女干部,成为双江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副县长,女政协副主席,李章妹的辛勤付出有了丰硕的成果,也收获了较高的政治荣誉。家庭生活也算和谐和睦,但提起爱情,提起婚姻,对于李章妹来说这是她这一生不能释怀的伤痛,是她人生最大的缺憾和遗憾。1957年到云南民族学院学习时,李章妹遇到了她这一生的至爱,她说他是她这一生中唯一爱过的男人,对方是另外一个地区的拉祜族男干部,因为当时交通不方便,学习回来后,他们之间的联系主要靠书信。1959年临沧、双江两县合并为临双县,李章妹调大文区工作,遇到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时任大文区副书记赵有光。时任组织部部长王汉杰,县委副书记李自昇代表组织来做工作,要求李章妹与赵有光组成一家,理由是对方是区委副书记,李章妹是副区长,政治上条件符合。李章妹不同意:一是因为对方是二婚,已有2个儿子,年龄上也大自己7岁,拉祜族是一个爱情至上,男女平等的民族,女孩恋爱结婚一般不会嫁二婚汉,无论对方有多大的权势和财富;二是拉祜族不会找汉族或别的民族结婚;三是李章妹自己已有结婚对象,对方是自己恋爱多年的拉祜族干部;四是由于以上各方面原因,家里人特别是父母是不会同意的。王汉杰部长说共产党员入党时宣誓过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生命都是受组织安排,更何况是婚姻问题,他还说,他自己也大自己的妻子10多岁,各民族也要团结互助,李章妹的理由都不成为拒绝的理由,再说,李章妹的恋爱对象是另外一个地区的重点培养对象,不可能调到双江来,与对方结婚肯定要长期分居两地,过牛郎织女生活。
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李章妹与父亲沟通后,于1961年1月1日与赵有光结婚,时任太平联社(现大文乡)书记隋清河证婚。婚礼举行了一个多小时后接着开会,第二天两人分头下乡,不敢让已等自己多年的爱人和母亲知道自己结婚的事。事后,母亲知道自己的女儿已与一个二婚汉结婚骂她眼睛瞎了,就这样,李章妹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和内心沉重的痛苦步入了婚姻生活,并生育了1女3男4个孩子。婚后,李章妹写信告诉等待自己多年的远方的爱人,“他要采的花被风吹走了”,1963年对方结婚。时隔26年后的1983年,时任双江县副县长的李章妹参团参加对方所在地区的一个庆典活动,与也任所在县副县长的对方再次见面,对方也与她一样,1981年当选副县长,对方给了一封信,叙述了分隔26年间他的生活、工作、家庭及对李章妹的思念,之后的多年,对方都给李章妹带信、问候。1982年王汉杰逝世,临终前委托妻子杨福梅和时任县民政局副局长何绍明转达,嘱托李章妹要好好抚养4个孩子,要与赵有光白头偕老。
丈夫赵有光,汉族、1931年8月出生,永德县人。出身贫寒,父亲早逝,母亲带4个孩子无法生存,赵有光投奔姨妈家,并娶大他15岁的姨妈家哑巴表姐为妻,并分别于1947年、1949年生下了两个儿子。解放后的1951年,赵有光当兵,从此走出了家乡,1954年转业到双江工作,在大文乡工作了20多年,担任大文区副书记、书记,1977年调县水泥任厂长、支部书记,后任县交通局长、书记,县直党委书记,1991年退休,2017年1月7日过世,享年86岁。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从1961年至2017年,李章妹和赵有光一起生活了56年,也许谈不上爱或者不爱,讲政治讲原则的他们相互支持,有时因为工作上的意见不同而辩论辩解,但从未因家庭生活问题而吵过嘴红过脸。结婚的事不敢让母亲知情,但血浓于水,有了孩子后,母亲与他们一起生活,并给他们带大了4个孩子,李章妹夫妇结婚时就是副科级干部,一直任职到退休,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是父母帮忙照顾的。1996年8月,出生于1973年的老三儿子赵新涛从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临沧地区民委工作,文件要求8月15日报到上班,8月13日突发脑溢血过世,已退休在家多年的李章妹夫妇再次经历人生一大劫难白发人送黑发人。
经历人生大风大浪的李章妹现已80岁,依然耳聪目明,和蔼可亲,经常参加县老干局组织的各种活动,参加县上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儿女孝顺,现与老二儿子家一起生活,婆媳关系和睦。李章妹说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质量、速度都较好,生活越来越富足,家家有车,住房条件也好,不愁吃不愁穿,没有后顾之忧。回望走出拉祜山寨参加工作的五十年代,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发展到这一步,自己感觉很幸福!很满足!
(罗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