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繁华的灌溉者——马丽英
童年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每个儿童都应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成长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无论是教育界或是家长现在都已经认可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而在半个世纪前,幼儿教育在临沧还是蛮荒之地,不要说是幼儿教育,就是小学教育都很薄弱。上个世纪50年代,只有城关小学(现凤翔小学)有幼儿班,一部分幼儿进入小学走读幼儿班,各县城关小学也陆续开办一些,全区幼儿班屈指可数。如今,全市幼儿园已经有372所,1720个班,在园班幼儿达55267人,教职员工2855人。而这一树繁华,是由无数有志于临沧幼儿教育发展的人们灌溉的。马丽英就是她们当中的杰出代表。1958年8月,时年20芳龄的昆明人马丽英,由昆明师范学校幼师专业毕业,响应国家关于到边疆去的号召,分配到了临沧任幼儿教师。可是,到了临沧地区的双江县城关完小后,正值“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马丽英还没有来得及熟悉学生、熟悉教材,以及熟悉周围的环境,就又被安排到双江县的勐库镇炼铁去了。好在炼铁时间不长,半年后,调到临沧县城关小学(现凤翔小学)任教,教全校唯一的一个幼儿小班。在凤翔小学教了两年的幼儿班后,1961年9月调到南屏小学,同样是教幼儿班。这个时期的幼儿班都是3至6岁的幼儿混在一个班级,一班配一师,并且是大班额,每届学生的班额都在60人以上。这样的教学模式一开启就是8年。在这8年里,马丽英既是老师,但更像妈妈,她像老母鸡护小鸡一般,把全班孩子拢在跟前,将这个的鼻涕擦干净,为那个把眼泪抹掉,以爱的养分灌溉着一颗颗种子,教他们学习,带他们玩耍,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还用好听的故事滋养他们长大。马老师用最大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使他们得到快乐的环境,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让他们做每一件事都热情洋溢。不仅是幼儿在学校老师要管好,而且放学回家这一段也要管。60年前,小孩放学可没有家长接送这一说。而幼儿班的孩子小,马老师不放心让小孩自己回家,就一家一家地送回去,碰到有生病的幼儿亲自背着送到家。风里雨里,一年又一年,八年的青春和汗水,马老师用真爱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真心呵护着每一位幼儿,诚心服务着每一位家长,浇灌着临沧幼教这棵小苗。马老师的无私奉献,令家长感动,家长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还体现在行动上。家长为了表达对马老师的感激之情,还特别写了感谢信送到学校。马老师的辛勤耕耘,也得到上级组织的肯定,在教幼儿班期间,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还常常组织教师到马老师的班观摩学习,马老师还被评为云南省“五好教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仅有的幼儿班也停办了。马老师被安排在南屏小学教小学生。小学虽然还上课,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教材没有了,整个教学秩序被打乱,学校基本处于停课状态。但马丽英不忘自己人民教师的称谓,不忘教书育人的职责。坚持给学生上课,没有教材,就坚持每天教学生认写十几个生字,字认得多了以后,教学生朗读报纸、写作文,使学生在教学秩序混乱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

到了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教育教学秩序恢复正常。马老师迎来了教育的春天,也迎来了自己教育生涯的春天。被束缚了10年的教育热情得到解放,被压抑了10年的教师天职得到发挥。小学实行的是包班制,即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等一个人教,马老师这时教的班有78个学生。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大班额教学单是维持课堂秩序都难,教学质量要上一个台阶就更难。但马老师有一股子不怕困难的干劲,更有爱教育的情怀。马老师的教育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得教育教学课堂成了学生自由的天堂,所教的班级在1978年恢复第一次统考中,名列全县前茅。回顾马老师的教育之路,笔者感到:马老师的这种情怀,是老师对学生最真诚无私的爱;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对名利的淡泊与超然;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执着和追求,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体现了“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真谛。由于马老师的突出表现,1979年马老师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受到当时云南省教育局和省妇联的嘉奖,代表临沧地区到昆明出席了云南省教学经验交流会。1985年2月,一纸《临沧县人民政府关于马丽英同志等同志任职的通知》,把马老师推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一页纸的文件同时就把幼儿园的全体人员配齐了。该文件明确:“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决定:马丽英同志由南屏小学调任幼儿园园长;董菊花同志任幼儿园财务会计;杨正逵同志由县劳动人事局调任幼儿园总务兼基建员;王玉泽同志任事务工作;廖国菊同志任幼儿园勤杂员。”这五个人就是当初建幼儿园的全部人马。马丽英既是园长也是当时唯一的教师。这就是当时临沧县创建的第一所公办幼儿园——临翔区幼儿园,临翔区中心幼儿园于1986年开始筹建,在后了一整年。
1983 年,临沧地区幼教会议全体学员合影,第二排中间马丽英
临翔区幼儿园的前身是临沧县菜园乡医务室一个土木结构的小四合院,可用房屋面积加院子面积约300平方米。是县政府出资57000元买下用来开办第一所幼儿园。马丽英及其全班人马到任后,招收了3至6岁幼儿一个班,共60多人,马丽英开始了既当园长又当老师的创建之路。60余人的一个大班额,从早到晚一人教学,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但马丽英深知,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园长,作为园长不能只会教书,更要考虑幼儿园的发展。60名幼儿,300平方米的校园,如何发展呢?赶快建盖新的教学楼是马丽英的必然选择。决心一定,就开始行动。写报告、找上级,游说、谈判,到各单位化缘、寻求支持。现在说着倒是容易,可那时真的难啊。且不说,做这些事,本身已经够难,关键是这所幼儿园太小,没有专职老师,马丽英是这所幼儿园唯一的教师,幼儿的教育、幼儿的安全,幼儿的吃喝拉撒,全都要管。马老师不仅要教他们识字、绘画、唱歌跳舞、做手工,有时还得给他们喂药、穿衣,教他们排队、做操,照顾他们吃饭、睡觉,甚至在他们大小便时还得帮忙提裤子、擦屁股、冲厕所……,上课时间还真不能去做其他的事。

上班时间没法走,马园长就牺牲休息时间、见缝插针到处游说。找上级要批文,找各部门领导要钱,找群众要地,找人事部门要人,找妇联、找民政等要物……,只要能找的,能要的,马园长都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园长的行动得到了上级的支持,也得到各单位各部门的支持。能要到的物资要来了,该上报的材料都报了。60个孩子午睡的被褥解决了,上课的桌椅也解决了。更为关键的是到1991年幼儿园用地也确定了。剩下的就是边上课,边建盖新教学楼。新教学楼于1991年8月1日开工,经过8个月紧张的施工,总计685平方米投入16万元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1992年4月30日全面竣工。当年,幼儿就从60人增加到200人。教职工从5人增加到了17人。至此,临翔区幼儿园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接下来,马园长致力于幼儿园管理、教职工队伍的建设。幼儿园虽小,但五脏俱全。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艺术,一门科学,要求园长除了具备教育理念基础之外,更需要前瞻性的思维与处理事务的能力;除了执行工作的层面之外还需重视工作计划,规划及维护管理的行政过程与能力。只有身在其位才能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马丽英在园长这个岗位上扮演了多种角色。——既是一名领导,还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作为领导,马丽英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建章立制,不断规范幼儿园的管理;坚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教师搭建自我展现的平台。作为普通工作人员,马园长见哪里有需要就赶紧解决。如幼儿上完公厕弄脏了,马园长就赶紧清扫;园内哪里有纸屑果皮,随手就捡;停水了、停电了赶紧与部门联系,协调尽快解决。——既是园务规划者,决策者,也是执行者。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目标,每年都要结合园内职工工作状态和业务需求对教师进行相关教育及传帮带。如:规章制度、职业道德、保育保健,安全工作教育,家园工作培训等。工作过程中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教学评优,技能比拼等促进和加强业务能力。并对教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指导,对新人建立归属感,使人尽快安下心来,从经验缺乏自信心不足向专业教师上迅速成长,快速发展;对老教师充分发挥经验足的优势,由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提升新老教师的责任感,意识主人翁,达到爱幼儿,爱幼儿园,爱幼教事业的目标。——既是一个大家长,还是老师的好朋友。幼儿园里无小事,事事都关系幼儿的安危,事事都关系着家长是否“安心”。现在的家庭往往是四五个大人带一幼儿,还常常力不从心,而在幼儿园,一个老师就要带三四十个幼儿,照顾幼儿难免有不周的地方,碰上家长不理解,教师也委屈得很。这时,马园长就是教师情绪的安抚者,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者。不管丽英扮演几个角色,却始终贯穿着一个字——爱。用爱心搭建了与孩子理解沟通的桥梁,用耐心和细心为孩子营造了健康成长的环境,用真心诚心换取了家长的放心,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是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马丽英爱的奉献,也得到家长的爱戴、社会的拥护、上级的表彰。个人多次被评为地、县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先后当选临沧县第六届、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今,马园长已过古稀之年,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始终鼓舞着幼儿园的继任园长们和老师们。马园长于1994年退休后,又经过两任园长——黄福美、康黎的努力,现已建成校园占地达3亩,建筑面积3196平方米,教职工62人,幼儿651人,园舍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氛围浓郁的幼儿园。不仅达标晋级为“云南省一级幼儿园”,还获得“省级文明学校”“云南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临沧市名校”“临翔区平安校园”等各级各部门授予的20多种荣誉称号。
(王秋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