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县区政协> 镇康政协
镇康县政协| 院坝协商催生农村基层治理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5-13 17:00:00     阅读次数:41

让民主协商之花在基层绚丽绽放

——镇康县政协院坝协商催生农村基层治理新范式

初夏傍晚,暮色四合,镇康县凤尾镇郭家寨自然村议事室的明亮灯光映照着村民们热切的面庞,20余名村民代表正围绕“科学间伐竹林”“村容环境提升”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最终,在大家的一片附议声中,家家户户动起来为竹林“瘦身”、让村庄更美等事项被当场敲定。


图片


“现在,村里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商量着办,在家门口就能把大事小情议明白!”郭家寨自然村村民字忠明指着墙上的“议事六步法”流程图感慨道。

图片

这个曾经治理效能偏低的多民族聚居村,如何实现从“诉求难解决”到“民事民做主”的治理嬗变?变革源自政协力量的深度介入。

2025年初,县政协委员在调研农村基层治理情况时发现,郭家寨自然村基层治理面临三重困境:民意诉求“上不来”,部分项目与群众意愿“供需不契合”;村民议事存在“闭门定调”“少数人唱戏”等情况,还常常“议而不决”;好不容易定下的事,又因“没人盯”而成了“空头支票”。困境下,该村产业升级难、人居环境改善难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亟待破解。

图片


对此,县政协委员和县委社会工作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联合开展了“下沉式”专项调研,通过入户访谈、实地察看、对比分析等方式,精准诊断出该村存在的“民意渠道不畅通”“协商议事不规范”“服务力量不聚合”三大症结。


图片


聚焦问题症结,靶向问诊开方。随后,在县政协的组织下,一场以“畅通协商民主体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为主题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如期举行,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郭家寨自然村基层治理变革设定“时间轴”、描绘“路线图”。


图片


这场院坝协商议事会议,不仅催生了“固定+流动”畅通民意诉求“双平台”、“院坝协商+基层协商”相融并举“双机制”和“党建引领+村民志愿”服务保障“双队伍”,更为郭家寨自然村广大村民播撒下“民主参与、规范议事、治理有效”的种子——

群众诉求浮上来,民主协商新气象。“如今,村民们通过‘线上反映+线下征集’的方式提出原始诉求,再由议事会综合遴选形成备选清单,最终经民主表决确定近期的公共议题和其他小微议题,让‘民生诉求’变成‘议题清单’。”据郭家寨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字国昌介绍,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通过整合项目资源,健全完善社情民意信箱、协商议事流程图等配套功能设施,将自然村议事阵地打造成为了“村民说事、干部解题”的集中打卡点。


协商体系搭起来,分层议事有质效。针对公共议题,通过创新构建起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整合挂联政协委员、组干部、村民代表、本地乡贤、有关行业部门专家5类固定主体的协商组织体系,实现了重要问题协商多元参与、上下衔接、互动高效。针对小微议题,由党员、村组干部、网格员、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员等组成的“背包议事队”及时认领,适时开展田间地头“微协商”,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通过建立“1名政协委员联系+2名党员包保+3名群众代表监督”的跟踪机制,将所有村民议定事项纳入“上架-执行-验收-评价”闭环管理。


治理力量沉下去,民生服务有保障。由“党员+乡村振兴理事会成员+乡贤能人”组成的党建引领队伍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有效服务保障村民协商议事与政策法规、民生需求双契合。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组建起由13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在坚果管护提质增效、关爱“一老一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服务推动“议出来的金点子”真正变成“看得见的好日子”。


“自新机制实施以来,已开展集中协商2次、田间微协商4次,形成决议事项6项,解决问题10个……”翻开郭家寨自然村的《协商议事记录》,一组组村民议事成果跃然纸上,成为院坝协商助力催生农村基层治理新范式的生动注脚。


而今,郭家寨自然村活动场所已升级成为集社情民意收集、协商议事、成果公示于一体的“协商综合体”,“背包议事队”的足迹遍布村头村尾,村民议事室的公示栏上“晾晒”着近期村民议定事项的办理进度,满意度反馈栏内画满了“小红星”,见证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