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排山乡石佛洞村因境内的石佛洞遗址内存有酷似佛像的钟乳石而得名。石佛洞遗址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洞穴遗址,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石佛洞村国土面积32.11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539户2225人。99%的人口为佤族,是临沧佤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
石佛洞村以“院坝协商”助推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协同配合,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以市域社会治理为抓手,通过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实现“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四美”新佤寨。
人居环境实现质的飞跃。村庄道路整洁宽敞,路边绿树成荫,垃圾得到了及时有效地处理,污水排放系统得到了优化和改进,曾经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公共区域的绿化美化工程成效显著,新增的景观节点和公共绿地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庄的整体形象焕然一新,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一是持续拓展绿美建设。在石佛洞村辖区沿线10米范围内种植坚果2724株,在村委会及公路沿线种植木春菊5000余株,绿化美化成效增强。二是加强制度管理落实落地。落实卫生保洁制度,每周定期开展两次集体环境卫生打扫,定期开展大扫除,定期对道路两侧沟渠、绿化带进行清理,今年以来,共开展卫生大扫除20次,对枯死空塘的区域进行补植复绿。
村民素质全面提升。文明礼貌成为村民日常交流的常态,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互帮互助的场景随处可见。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将人居环境工作宣传至家家户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共组织召开专题会议5次,召开全区宣传动员大会及工作推进会2场次,召开各村民小组群众大会7场次,印发宣传资料1000份,发放“门前三包”责任书500份。二是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积极动员石佛洞村民主动拆除违章建筑,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门前三包”、植绿护绿、清理垃圾场等净化美化环境行动,通过干部挂钩联户、强化日常监管等有力措施,对村寨内雨污分流建设滞后、村庄不洁等进行全面整治,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三是强化移风易俗。摒弃了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的陋习,婚丧嫁娶更加节俭文明,传统美德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网格化管理成效显著。对石佛洞村“两网融合”进行了调整优化,共设立网格52个,其中二级网格1个、三级网格7个、四级网格7个、五级网格52个,明确网格员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组织架构及职责定位,利用网格化管理实现统一调度、协调联动整体效应,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佤山建设,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发挥“调解+普法”作用,结合命案防控大排查大化解大稳控“百日攻坚”行动,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到村组、农户家中,化解山林纠纷、家庭矛盾、婚姻矛盾、土地纠纷,同步向村民普法,以身边案例说身边人,让普法宣传入脑入心。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4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起,调处率100%,向纠纷当事人及群众普及法律知识300余人次。村务决策更加民主透明,村民对村里事务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