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业态 激发新动能
——临沧市政协“临沧文娱旅游融合发展”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发言摘登
■ 通讯员 施晓东 张建全 李青林 记者 杨丽娅 文
编者按:
日前,临沧市政协五届十五次常委会议暨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召开。在大会发言环节,常委们围绕“临沧文娱旅游融合发展”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剖析了当前临沧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助推临沧文旅融合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现按发言顺序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发言主旨
一直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依托临沧民族文化、自然资源、产业优势,以规划为引领,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加强旅游要素保障,推进文娱旅游融合,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策划宣传,健全文旅监管机制,打造临沧旅游品牌,经过长期培育,临沧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今年10月8日,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067万人(次),同比增长11.4%;完成旅游总花费287.8亿元,同比增长20.5%。
但从整体上看,临沧市旅游发展水平与其丰富的资源不相匹配,主要体现在品牌定位不清晰、业态不丰富、产业链不长、宣传推介合力不足等方面。建议按照现代旅游标准开发旅游产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龙头景区,提升服务水平,把临沧文娱旅游做得“热辣滚烫”,培育临沧旅游“引爆点”。
“抓两头带中间”,打造旅游龙头景区。依托佤文化和茶文化品牌,建设“南佤”“北茶”两个核心龙头景区,带动其他县(区)旅游联动发展。在南部,规划“沧源——孟定——双江”特色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IP开发一批“文旅+”沉浸式体验、研学项目。在北部,积极推动建设世界茶树发源地中心,规划“锦绣茶尊——凤庆滇红——云县白莺山——临翔昔归——双江冰岛”古树名山茶旅精品线路,打造“地理标+企业标”区域公用品牌。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体验感。加快推进“县县通高速”“互联互通”工程和旅游村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优化交通结构,提升旅游通达性和便捷度;加大对旅游酒店民宿、景区厕所、服务中心、停车场的升级改造力度,优化自驾游营地规划建设;加快构建智慧旅游体系,规范旅游接待酒店客房、餐饮、商品价格。
推动业态融合,丰富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把政策优势转变为流量增量。以特色文化赋能产业链,把节庆活动打造成临沧特色旅游产品。构建宜旅宜居产业体系,开发休闲农业,打造温泉康养旅居旅游带,创建候鸟式“创训养”基地,以节造势、以文体聚人、以活动引资。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临沧知名度。准确定位临沧城市品牌,推动建立旅游企业联盟,注重培养既懂旅游管理又熟悉产业发展的本土文旅人才,充分利用在外临沧知名人士的影响力,放大名人效应,提升临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会发言
近年来,临沧市大力推动“茶文化+康养”主题游、民俗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等文化旅游业态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对新业态融合发展的研究和探索还不够深入全面,未充分发挥文旅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文旅+”跨界融合发展的研究不够深入,未形成“大旅游”的良好格局;基础设施等配套服务不够完善,各景区景点对游客“购”“娱”需求满足不到位等。
为助推临沧市“文旅+”跨界融合发展,建议以科技赋能,通过应用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丰富文旅产品的表现形式,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旅游体验;通过高度复刻还原或创新设计场景,建设“沉浸式”博物馆,探索“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等,打造游客体验新场景。
同时,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非遗村落、非遗工艺、非遗美食等内容融入文旅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培养他们对非遗项目的兴趣,达到以“传承”促进“传播”的效果。要注重深挖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内涵,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IP和乡村IP,将特色街区、文化地标、乡村旅游度假区等打造成为新的旅游亮点。
此外,推动研学旅行路线开发,设计寓教于乐的研学课程和活动,让游客在旅行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推动运动与旅游相结合,将运动元素融入旅游体验中,通过举办马拉松赛、山地自行车赛等赛事活动,进一步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举办茶叶节、“摸你黑”狂欢节、傣族泼水节、农民丰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吸引游客聚集,形成独特的旅游消费场景和文化氛围,为临沧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近年来,临沧市抢抓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实施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的重大机遇,依托优势资源,推动文娱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与其他旅游地区相比,如何发挥资源优势,盘活有效资源,仍是临沧市在推动文娱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为此,建议强化规划引领,锚定发展方向,构建符合临沧实际的文娱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建设,以佤文化和茶文化为主,开发新兴旅游产品业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有效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游客流量,做好连接贯通两个旅游中心城市的“中间文章”。
同时,建议规划发展路径,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打造佤文化和茶文化旅游线路。一方面,要依托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以佤文化为主的民族特色旅游线路,构建“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新格局,以沧源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旅游线路;培育民族节庆活动品牌,结合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持续开展沧源县“摸你黑”狂欢节、耿马县泼水节、双江县火把节等节庆活动,推出佤王宴、拉祜茶餐、傣族手抓饭等特色餐饮产品,打造一批节庆旅游线路;开发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以沧源佤族织锦、耿马手工造纸、双江鸡枞陀螺等为载体,推出一批互动性、体验性强的非遗旅游产品,打造一批非遗旅游线路;开发边境旅游产品,以永和口岸、清水河口岸、南伞口岸为主,以孟定中缅街、葫芦小镇、刺树丫口为代表,发展边境旅游,打好口岸经济旅游牌,推出一批边关探秘、护国巡边旅游线路。
另一方面,要依托丰富的茶资源,打造以茶文化为主的茶旅精品线路。开发茶叶科普研学旅游产品,以凤庆县滇红茶、临翔区昔归团茶、双江县冰岛茶制作和云县白莺山探秘等为主题,推出“探秘滇红”“问鼎冰岛”“寻根昔归”等一批精品线路;培育茶文化活动品牌,结合春茶季和秋茶季,组织开展临沧茶叶节、双江冰岛茶会、凤庆红茶节等茶事活动,打造一批寻茶访茗旅游线路;充分发挥临沧籍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和足球少年、“背篓少年”的影响力,推出一批茶山茶园康养运动旅游线路。
随着2020年12月30日大临铁路通车运营,临沧市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实现了佤乡人民期盼百年的“铁路梦”,临沧市到昆明市的时间由10小时缩短至3小时19分钟,让“快旅慢游”成为推动临沧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但是,从目前临沧市内旅游交通体系构建、旅游要素保障等方面来看,还存在市内交通不通畅、市区景区连通不便捷、交通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为此,建议加快推进交通网络建设,探索交通网络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加快构建“快旅慢游”交通体系。抓住大滇西旅游环线交旅融合和临沧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机遇,聚焦茶马、边境、乡村、民族、林果五大主题,整体优化临沧市旅游线路。推进瑞丽至孟连高速公路(临沧段)、双江至沧源高速公路和国道G219线(临沧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临沧至清水河铁路、临沧至普洱铁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项目建设,谋划储备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项目,不断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着力推进临沧市各县(区)景区交通互联互通,助力沧源佤族自治县“摸你黑”佤山风情之旅、中缅异国风情之旅、昔归冰岛茶乡探秘之旅等精品线路串连成线、融合发展。
推动临沧市内、市外交旅融合。深入挖掘市内、市外旅游资源的融通性,合力共建“交通+景区+文旅”的区域旅游市场。市外,加强与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保山市等州(市)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市内,围绕各县(区)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协同打造共享旅游线路,开发户外露营、茶山徒步、研学旅居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拉长游客在景区景点的停留时间,告别走马观花的“快游”,进入闲情逸致的“慢游”。
完善旅游产品开发体系。聚焦临沧市文旅定位、风格、路径,找准“交通+旅游”的联结点,积极引进企业投资休闲度假、自驾旅居、民宿旅居等项目,不断提升临沧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和竞争力。加快交旅融合发展,合理布局和完善交通要道沿途服务区、停车区等旅游服务设施,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交旅融合发展示范点。结合绿美公路建设,实施普通公路旅游化改造,规划建设景观景点与交通道路深度融合的主题旅游公路,满足游客多样化、分层化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临沧市通过争取上级项目支持、专项债券支持和本级预算内资金安排等多种形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文旅融合发展、茶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为进一步促进临沧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借“策”发展,用好、用足、用活上级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支持,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倾斜支持,建立旅游产业项目库,做实项目前期工作。
数据显示,2023年,临沧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620.64万人(次),同比增长14.19%;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39.48亿元,同比增长34.33%;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5.6亿元,增速19.84%;全市完成住宿业营业额增速11.6%。但在旅游产业投入方面,如果仅依靠政府投入,解决不了全盘问题,还需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培育壮大一批旅游市场主体。建议建立文旅产业“双招双引”综合服务平台,形成“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互为推动的良好局面。加大“以商招商”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充分发挥知名人士、驻外机构的作用,充分利用“百侨会”“亚微节”等活动的影响力,寻求合作伙伴、商界朋友与企业合作投资临沧旅游项目,地方财政视财力情况对落地企业给予一定的招商引资工作经费补助。
旅游产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是大民生事业、大消费产业,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扩大就业容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临沧旅游产业发展要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行、企业参与、特色吸睛”的基本原则,依托3个边境县口岸优势,打造边关风情、跨境互市等特色边境文旅产品;依托横跨4个县(区)澜沧江(临沧段)航道优势,打造江面游轮旅游、岸边五彩景观等特色航道文旅产品。为打造特色景区景点、特色文旅产品,达到留得住客、游客愿意消费的目标,建议引进一批文旅人才,针对临沧市旅游产业发展、营销、运营进行策划;在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上加大对临沧旅游的宣传、引流力度;针对旅游人数增加、旅游收入上升、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新建旅游项目和产业,地方财政视财力情况对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当前,临沧市文旅融合发展面临一些阻碍:一方面是知名度不高。2023年,临沧市共接待游客3620万人(次),仅占云南接待游客总数10.42亿人(次)的3.5%,其中旅行社组织市外游客数不到1万人(次),充分说明临沧市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城市品牌打造力度不够。2023年,临沧市以“有一种温度叫临沧”为答卷,回答“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温度临沧”的城市品牌形象初具影响力,但是“温度临沧”品牌打造缺乏整体性和长期性的规划,旅游IP营销不够,结构比较单一。为此,建议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讲好“临沧故事”,提高临沧知名度,打造临沧城市品牌,营销临沧旅游IP,助推临沧文旅融合发展。
信息时代,大部分游客会通过新媒体平台来选择自己心仪的旅游目的地。要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短视频的视觉冲击、直播间的实时互动,把临沧的美景、美食和民族文化传递给全世界,提升临沧知名度,让游客对临沧产生深刻印象。同时,运用新媒体,持续打造“温度临沧”城市品牌,形成统一规范、具象可见的传播符号,展示“温度临沧”形象、发出“温度临沧”邀请,实现宣传展示、舆论引导、文旅服务的有机统一。通过新媒体平台矩阵进行传播,设置“临沧刚刚好”“温度临沧”“有一种温度叫临沧”等话题栏目,推动“温度临沧”从传统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旅游文化产品从以观光型为主,向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复合型产品转变,引导旅游文化消费从单一性低层次消费向多样性高端化消费发展。
要充分挖掘临沧文旅资源潜力,在新媒体平台持续制作并发布与临沧相关的精美图文、短视频、微短剧,展示临沧独特的佤文化、茶文化、边地文化。发起临沧旅游IP相关话题讨论,举办摄影比赛、打卡活动等,提高大众参与度和黏合度。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数据分析工具,了解用户的兴趣爱好、地域分布、行为习惯等信息,并根据这些数据,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提高临沧旅游IP的宣传推广效果。定期评估、分析新媒体阅读量、点赞数、评论内容、转发数等数据指标,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和内容形式,不断优化临沧旅游IP的营销效果。
乡村美食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旅游的基本要素,往往能引发人们对一个地方的深刻记忆和情感联结,让人心生向往。临沧市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多元文化相融相生,乡村美食也因此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不仅要研究“看什么”“玩什么”,还要注重挖掘乡村特色美食资源,研究游客爱吃什么,通过“舌尖”带动“脚尖”,让临沧因美食而汇集更多人气。
为此,建议立足临沧市乡村美食多而杂、菜系区分不明显的现状,由市级层面统筹,以县(区)为单位,开展乡村特色美食专题调研,摸清临沧乡村美食底数。比如,今年永德县政协开展了“特色菜肴”专题调研,根据美食的制作工艺、应用场景、食材来源、民族特色等,把永德凉鸡、茶油稀饭、油焖洋芋、坚果煮鸡等100余种特色美食分为农家、宴席、民族、野菜、创新等5大菜系,建立乡村特色美食名录,规范永德县菜系种类。
同时,结合临沧市各县(区)优势特点,围绕“一县一特色”,把握好美食消费趋势,注重挖掘美食的土味、原味、农家味,解决各县(区)美食同质化的问题,不断增强美食产业的地域性和根植性,让外界对临沧形成独特的美食记忆。比如,永德县境内多为山地,各乡(镇、街道)都有独特的“山茅野菜”,乌木龙乡的大麻菜煮蚕豆,小勐统镇的凉拌千张纸、香椿炒鸡蛋,大雪山乡的马蹄香煮腊猪脚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乡村野菜美食。
要在传承发展临沧佤王宴、土司宴等传统美食形式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临沧茶肴、临沧药膳、临沧昆虫宴、马帮菜等系列美食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不断促进民族文化与美食相融合,让游客在临沧吃美食、品故事、忆乡愁。此外,还要提升临沧餐饮服务品质,加大对餐饮行业的监督整治力度,统一规范餐饮行业菜单、菜品和价格,菜单要融入旅游元素、文化元素,体现临沧特色、餐饮特点,菜品要实行明码标价,让消费者清楚菜品的原料、规格、数量、价格。要大力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等模式,建立餐饮外卖封签制度,降低配送过程中的食品污染风险,保障食品配送安全。